The people of Taiwanese Ultimate Allegiance
日本天皇與本土台灣人的關連性
紀念日清馬關條約(日稱下關條約)生效116年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 proclaimed on December
10, 1948, in which Article 15 provides:依1948年12月10日所公佈之世界人權宣言宗旨:
1.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a nationality.
2. No one shall be arbitrarily deprived of his nationality nor denied
the right to change his nationality.
Article 15-1: 每一個人有擁有一個國籍之權利.
Article 15-2: 沒有人可任意被剝奪其國籍或被拒絕變更其國籍.
Article 15-2: 沒有人可任意被剝奪其國籍或被拒絕變更其國籍.
具體地說:「世界人權宣言」的宗旨是:每一個人應是在一個國家之保護下,享有「人類對生命和財產之天賦權利(man's natural rights to life and property)」,因此,每一個人需有一個國籍。就「世界人權宣言」之「國籍觀」
而言,「擁有國籍權利」單純是為能「享有保護權利」之人權考量。
然而,國籍所涉及的,不只是片面享有包括生命權和財產權等人權保護權利,還有需善盡之效忠義務,以為對價。因此,有取得國籍以接受國家保護之權利,即有效忠國家之對價義務,改變國籍等同改變保護及效忠。依邏輯法則推理:若有「國籍(保護)」則有所效忠,若無所效忠,則無「國籍(保護)」;若無「國籍(保護)」則無所效忠,是以若有所效忠,則有「國籍(保護)」。
「國籍」歸屬牽渋個人「效忠 allegiance」。每個人都可以取得國籍,接受國家保護之權利,即有效忠國家之義務,改變國籍等同改變效忠。換言之,有國籍就應有所效忠,相反的,無所效忠、即無國籍。
Pursuant to U.S. Constitution, Article 2 Section1:
No person except a natural born citizen, or a citizen of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time of the adoption of this Constitution, shall be eligible to the office of President; 依美國憲法第二條第一節,在本憲法採行之時,唯有生來即是美國公民或美國公民,才有資格成為美國總統。
美國是新興國家,先有憲法而後才有總統,故美國總統是從屬於美國憲法的「美國人民之一(one of the American people)」,美國總統在「無君主但只有人民」之民主制國體內,即使身兼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美國憲法架構下, 是擁有美國國籍之美國公民,享有選舉及被選舉之公民權,需效忠美國國家,這是與君王制度的國家不同。
日本是先有天皇而有憲法,因此,日本天皇非從屬於天皇所制定憲法的「日本人民之一(one of the Japanese people)」。象徵日本國家之日本天皇,是日本臣民或日本國民效忠對象,日本天皇是因無所效忠而無國籍,嚴格來說是「無需國籍」,基於「君非人民之一(emperor is not one of the people)」,所以瞭解,日本天皇並非日本憲法架構下之日本臣民或日本國民。日本天皇在「有君有民」之君主制國體內,身為國家元首,而無論有兼或無兼政府首腦為無國籍,非屬日本公民,無選舉亦無被選舉之公民權。
「台灣人(people of Taiwan)」是因戰後國籍被剝奪,暫時淪為「法理無國籍」身份,所代表意義是:法理上,台灣人生命和財產因台灣領土尚未達最終地位,無真正保障。對日本而言,日本天皇是因無效忠對象,不需要國籍,和因被剝奪國籍而無國籍之台灣人,兩造間究竟有何關連? 基於台灣人之法理國籍涉及「最終效忠」,有必要由「日本政體」角度來探索本土台灣人之法理身份:
Part 1: 絕對君主制(absolute monarchy)時期之日本
日本睦仁天皇於1868年5月3日完成「大政奉還」,10月23日宣佈改元明治後及至1890年(明治23年)11月29日,施行憲法期間,運作本質為「中央集權式絕對君主制」政體之明治天皇。對日本而言,身份是擁有領土處分權及領土治理權之「國家元首(head of state)兼政府首腦(head of government)」。
日本在明治憲法施行前,曾經發生國際事件而籤條約有:
A. 日本皇帝之名於1875年5月7日簽訂,在1875年8月22日批准的日俄千島樺太兩島「交換條約 (the Treaty of Saint Petersburg)」。
a. 日文版
第一欵 大日本國皇帝陛下ハ其後胤ニ至ル迄現今樺太島即薩哈嗹島ノ一部ヲ所領スルノ權理及君主ニ屬スル一切ノ權理ヲ全魯西亞國皇帝陛下ニ讓リ而今而後樺太全島ハ悉ク魯西亞帝國ニ屬シ「ラペルーズ」海峽ヲ以テ兩國ノ境界トス
第二欵 全魯西亞國皇帝陛下ハ第一欵ニ記セル樺太島即薩哈嗹島ノ權理ヲ受シ代トシテ其後胤ニ至ル迄現今所領「クリル」群島即チ第一「シユムシユ」島第二「アライド」島第三「パラムシル」島第四「マカンルシ」島第五「ヲネコタン」島第六「ハリムコタン」島第七「ヱカルマ」島第八「シャスコタン」島第九「ムシル」島第十「ライコケ」島第十一「マツア」島第十二「ヲスツア」島第十三「スレドネワ」及「ウシヽル」島第十四「ケトイ」島第十五「シムシル」島第十六「ブロトン」島第十七「チヱルポイ」並ニ「プラツト、チヱルポヱフ」島第十八「ウルップ」島共計十八島ノ權理及ヒ君主ニ屬スル一切ノ權理ヲ大日本國皇帝陛下ニ讓リ而今而後「クリル」全島ハ日本帝國ニ屬シ柬察加地方「ラパツカ」岬ト「シュムシュ」島ノ間ナル海峽ヲ以テ兩國ノ境界トス
第八欵 此條約ハ大日本國皇帝陛下並ニ全魯西亞國皇帝陛下互ニ相許可シ而シテ批准スヘシ但各皇帝陛下ノ批准為取換ハ各全權記名ノ日ヨリ六ヶ月間ニ東京ニ於テ行フヘシ
b. 漢文翻譯版
第一款
大日本國皇帝陛下自今之後,將樺太島即薩哈林島之一部所領有之權利,以及所有君主所屬之一切權利,永久悉數讓與全俄羅斯皇帝陛下,而今之後樺太島全島悉為俄羅斯帝國所屬。拉培魯茲海峽(宗谷海峽)今後為兩國之國界。
大日本國皇帝陛下自今之後,將樺太島即薩哈林島之一部所領有之權利,以及所有君主所屬之一切權利,永久悉數讓與全俄羅斯皇帝陛下,而今之後樺太島全島悉為俄羅斯帝國所屬。拉培魯茲海峽(宗谷海峽)今後為兩國之國界。
第二款
全俄羅斯國皇帝陛下,在受領如第一款所記之樺太島即薩哈林島之權利後,作為交換自今起之後將其所領有千島群島、即第一佔守島、第二阿賴渡島、第三幌筵島、第四磨勘留島、第五溫祢古丹島、第六春牟古丹島、第七越可磨島、第八舍子古丹島、第九牟知列島、第十雷公計島、第十一鬆輪島、第十二羅處和島、第十三摺手島、第十四計吐夷島、第十五新知島、第十六武魯頓島、第十七知理保以島、第十八得撫島,共計十八島之權利及君主所屬一切之權利,永久讓與大日本國皇帝陛下,而今後千島群島全島則為日本帝國所有。勘察加地區之拉帕卡灣與島間之海峽為兩國之國界。
全俄羅斯國皇帝陛下,在受領如第一款所記之樺太島即薩哈林島之權利後,作為交換自今起之後將其所領有千島群島、即第一佔守島、第二阿賴渡島、第三幌筵島、第四磨勘留島、第五溫祢古丹島、第六春牟古丹島、第七越可磨島、第八舍子古丹島、第九牟知列島、第十雷公計島、第十一鬆輪島、第十二羅處和島、第十三摺手島、第十四計吐夷島、第十五新知島、第十六武魯頓島、第十七知理保以島、第十八得撫島,共計十八島之權利及君主所屬一切之權利,永久讓與大日本國皇帝陛下,而今後千島群島全島則為日本帝國所有。勘察加地區之拉帕卡灣與島間之海峽為兩國之國界。
第八款
此條約為大日本國皇帝陛下,與全俄羅斯國皇帝陛下相互許可而批准之。然為兩國皇帝陛下各自批准換約之便,各全權代表自簽字之日起六個月可報於東京。 為行使條約中之權力,各全權代表應將簽名於其上,並加蓋印鑑。
此條約為大日本國皇帝陛下,與全俄羅斯國皇帝陛下相互許可而批准之。然為兩國皇帝陛下各自批准換約之便,各全權代表自簽字之日起六個月可報於東京。 為行使條約中之權力,各全權代表應將簽名於其上,並加蓋印鑑。
日俄千島樺太兩島交換條約,是由施行絕對君主制之日本明治天皇和施行絕對君主制之俄國皇帝「亞歷山大二世(Alexander II)」所主導簽訂。明治天皇以其對南樺太所領,及所屬權利與俄國皇帝交換其對18個北千島小島所領,及所屬權利之歷史事實,充分證明明治天皇在「絕對君主制」時期,以身為國家元首之立場,擁有「領土處分權(right to dispose of territories)」。
南樺太之於日本和北千島之於俄國,皆為無主權建構之拓殖地性質領土,非國土之一部份,是以日俄兩造在萬國公法之拘束下,所能交換之「標的」只是其「所領及所屬」,建立在「主權宣示(claims of sovereignty)」上包括「right to territory(領土治理權, 領土處分權)、title to territory(領土佔用權)」以及claim to territory(領土宣有權)」之「領土權(territorial rights)」,無涉「領土主權(territorial sovereignty)」。
B. 琉球處分
1879年3月11日琉球藩被廢除,編入鹿兒島縣,同年設置沖繩縣。自此,日本琉球併合,琉球被分別劃入沖繩縣和鹿兒島縣。3月30日,日本天皇命令將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和他的兒子尚典移居到東京,尚泰王稱病拒絕前往。
上述之歷史記錄可得知,日本明治天皇在君主專政之帝國體制下,為擁有實質「領土處分權」之國家元首,除了有立場依「讓與(cession)、交換(exchange)或售賣( sale)」,行使「向外處分(outward disposition)」以「釋出領土(to release territories)」予他國之外,相對地,也有立場依「讓與、交換、購買(purchase)或併吞(annexation)」,行使「向內處分(inward disposition)」,以為日本國家「取得領土(to acquire territories)」。
琉球是在1879年間,被明治天皇以兼併方式,所取得之「日本皇土」,然及至1895年,大清帝國才承認琉球歸屬日本。日本政府是在1912年(大正元年)至1919年(大正8年)間,經由參政權之賦予,而陸續將包括沖繩、宮古及八重山之琉球,編入為「日本國土」一部份。
Part 2: 設立憲君主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時期之日本
I. 二元君主制(dual monarchy)
日本憲法學者榎原猛(えはら たける、1926年(大正15年)1月22日 - 2004年(平成16年)6月28日)は、日本憲法學者。大阪府吹田市出生。歸類日本政治體製為:「君主主義的立憲君主制度(Constitutional monarchy),國王と國會との相互関係のうえで、國王が優位の立憲君主制度。君主主義之立憲君主制度為國王較國會有優勢之立憲君主制度。」
從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日本,其政體形式是典型的二元制立憲君主制,簡稱二元君主制。依照明治憲法規定,天皇是國家元首也是軍隊的最高統帥,有宣戰、締約、任免高級文武官員、解散和召開國會的無上權力。內閣大臣不是向國會而是直接向天皇負責。其主要特徵是: 世襲君主為國家元首,擁有實權,由君主任命內閣成員,政府對君主負責,國會行使立法權,但君有否決權。
A. 大日本帝國憲法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Empire of Japan)
大日本帝國憲法1889年(明治22年)2月11日公佈,於1890年(明治23年)11月29日施行,為日本基於近代「立憲君主」而制定之首部憲法,該部憲法也被稱為「明治憲法或帝國憲法」。
明治期に制定された大日本帝國憲法には、立憲君主制であることが明記されていた。 在明治時代所制定之大日本帝國憲法中,明定日本為立憲君主制。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Empire of Japan of 1890 (commonly called the "Meiji Constitution", after the emperor during whose reign it was composed), was the fundamental law of the former state. Enacted after the Meiji Restoration in 1868, it provided for a form of mixed constitutional and absolute monarchy, based jointly on the Prussian and Britishmodels. In theory, the Emperor of Japan or Tenno was the supreme ruler, and the Cabinet, whose Prime Minister would be elected by a Privy Council, were his followers; in practice, the Emperor was head of state but the Prime Minister was the actual head of government.
以上敘述可知,在1868年大政奉還後,1890年所施行之明治憲法,是當時大日本帝國之根本大法。結合普魯士及英國模式,為立憲君主制和絕對君主制之混合政體。理論上, 天皇是國家最高統治者,由樞密院選出之首相所組成之內閣是其屬下;實際上,天皇是擁有領土處分權之國家元首,然首相是擁有領土治理權之政府首腦。該部憲法兼具「立憲主義和國體論」的要素。一方面,基於立憲主義確立了國會制度,但另一方面,國會的許可權是受到國體的制約和限制。所謂「國體」,就是規定天皇統治日本的基本體制。因此,君主立憲制架構內之「日本國(Japan)」體制, 是結合代表日本國家之「日本天皇(the Emperor of Japan)」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之「日本政府(the Government of Japan)」,為完整「國體(body politic)」。
第一章 天皇
CHAPTER I. THE EMPEROR
Article 1第一條 (天皇主権) :
大日本帝國ハ萬世一系ノ天皇之ヲ統治ス
The Empire of Japan shall be reigned over and governed by a line of Emperors unbroken for ages eternal. 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
Article 13第十三條 (外交大権):
天皇ハ戰ヲ宣シ和ヲ講シ及諸般ノ條約ヲ締結ス
The Emperor declares war, makes peace, and concludes treaties.
天皇得以宣戰, 媾和, 及締約.
第二章 臣民權利義務
CHAPTER II. RIGHTS AND DUTIES OF SUBJECTS
Article 18第十八條:
日本臣民タルノ要件ハ法律ノ定ムル所ニ依ル
The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being a Japanese subject shall be determined by law. 身為日本臣民之要件應依法律決定。
B. 日本在明治憲法架構內所簽訂之國際條約
1. Treaty of Shimonoseki 日清馬關條約(日稱:下關條約)
Signed at Shimonoseki 17 April 1895 Entered into Force 8 May 1895
1895年4月17日簽訂,1895年5月8日生效。
a. TREATY OF PEACE英文版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Japan and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China, desiring to restore the blessings of peace to their countries and subjects and to remove all cause for future complications, have named as their Plenipotentiaries for the purpose of concluding a Treaty of Peace, that is to say: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Japan, Count Ito Hirobumi, Junii, Grand Cross of the Imperial Order of Paullownia, Minister President of State; and Viscount Mutsu Munemitsu, Junii, First Class of the Imperial Order of the Sacred Treasure, Minister of State for Foreign Affairs.
And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China, LI Hung-chang, Senior Tutor to the Heir Apparent, Senior Grand Secretary of State, Minister Superintendent of Trade for the Northern Ports of China, Viceroy of the province of Chili, and Earl of the First Rank; and LI Ching-fong, Ex-Minister of the Diplomatic Service, of the Second Official Rank:
Who, after having exchanged their full powers, which were found to be in good and proper form, have agreed to the following Articles:—
Article 2
China cedes to Japan in perpetuity and full sovereignty the following territories, together with all fortifications, arsenals, and public property thereon:—
(b) The island of Formosa, together with all islands appertaining or belonging to the said island of Formosa.
(c) The Pescadores Group, that is to say, all islands lying between the 119th and 120th degrees of longitude east of Greenwich and the 23rd and 24th degrees of north latitude
Article 5
The inhabitants of the territories ceded to Japan who wish to take up their residence outside the ceded districts shall be at liberty to sell their real property and retire. For this purpose a period of two years from the date of the exchange of ratifications of the present Act shall be granted. At the expiration of that period those of the inhabitants who shall not have left such territories shall, at the option of Japan, be deemed to be Japanese subjects.
b. 日清馬關條約(日稱下關條約) 「日文版」
大日本國皇帝陛下及大清國皇帝陛下ハ兩國及其ノ臣民ニ平和ノ幸福ヲ囘復シ且將來紛議ノ端ヲ除クコトヲ欲シ媾和條約ヲ訂結スル為メニ大日本國皇帝陛下ハ內閣總理大臣從二位勳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外務大臣從二位勳一等子爵陸奧宗光ヲ大清國皇帝陛下ハ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大臣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李鴻章二品頂戴前出使大臣李經方ヲ各其ノ全權大臣ニ任命セリ因テ各全權大臣ハ互ニ其ノ委任狀ヲ示シ其ノ良好妥當ナルヲ認メ以テ左ノ諸條款ヲ協議決定セリ
第二條
清國ハ左記ノ土地ノ主權竝ニ該地方ニ在ル城壘兵器製造所及官有物ヲ永遠日本國ニ割與ス
二 臺灣全島及其ノ附屬諸島嶼。
三 澎湖列島即英國「グリーンウィチ」東經百十九度乃至百二十度及北緯二十三度乃至二十四度ノ間ニ在ル諸島嶼。
第五條
日本國ヘ割與セラレタル地方ノ住民ニシテ右割與セラレタル地方ノ外ニ住居セムト欲スル者ハ自由ニ其ノ所有不動產ヲ賣卻シテ退去スルコトヲ得ヘシ其ノ為メ本約批准交換ノ日ヨリ二箇年間ヲ猶豫スヘシ但シ右年限ノ滿チタルトキハ未タ該地方ヲ去ラサル住民ヲ日本國ノ都合ニヨリ日本國臣民ト視為スコトアルヘシ
c. 日清馬關條約(日稱下關條約) 漢文板
大清帝國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國大皇帝陛下為訂立和約,俾兩國及其臣民重修和平,共用幸福,且杜絕將來紛紜之端,大清帝國大皇帝陛下特簡大清帝國欽差頭等全權大臣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爵李鴻章、大清帝國欽差全權大臣二品頂戴前出使大臣李經方、大日本帝國大皇帝陛下特簡大日本帝國全權辦理大臣內閣總理大臣從二位勳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大日本帝國全權辦理大臣外務大臣從二位勳一等子爵陸奧宗光為全權大臣,彼此校閱所奉諭旨,認明均屬妥實無闕。會同議定各條款,開列於左:
第二款
中國將管理下開地方之權並將該地方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物件,永遠讓與日本。
二、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
三、澎湖列島。即英國格林尼次東經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緯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間諸島嶼。
第五款
本約批准互換之後限二年之內,日本准中國讓與地方人民願遷居讓與地方之外者,任便變賣所有產業,退去界外。但限滿之後尚未遷徙者,酌宜視為日本臣民。
日清下關條約是由日本明治天皇和大清帝國光緒皇帝所主導簽訂,依英文版原意,中國將包括福爾摩沙島和所有「連接於(being connected with)或歸類為(being classified as)」,該福爾摩沙島之島嶼以及澎湖群島等領土永遠地且全權地讓與日本國。而實際的運作是施行絕對君主制之大清帝國光緒皇帝,將總稱為台灣之領土永遠地且全權地讓與施行立憲君主制之日本國。於是一方面,台灣之領土所有權是歸日本天皇,另一方面,台灣之領土治理權是歸日本政府。
台灣総督は內閣総理大臣の、さらにのちには內務大臣や拓務大臣などの指揮監督を受けることになっており
有別於朝鮮總督府之直屬天皇,台灣總督府早期是歸拓務省管轄,直至1942年9月,日本內閣提出「內外地行政一體化」,將台灣總督的權限縮小,受日本帝國內務省內務大臣的監督,廢除台灣的殖民體制,配合「皇民化政策」。日本政府無論採什麼政策治理台灣,事實上皆無礙日本天皇領有台灣。
2. Treaty of Portsmouth (日俄普茲茅斯和平條約)
signed on 5 September 1905 Ratified 25 November 1905
於1905年9月5日簽訂而於1905年11月25日批准
a. 英文版
The Emperor of Japan on the one part, and the Emperor of all the Russias, on the other part, animated by a desire to restore the blessings of peace, have resolved to conclude a treaty of peace, and have for this purpose named their plenipotentiaries, that is to say, ......., who, after having exchanged their full powers, which were found to be in good and due form, and concluded the following articles:
ARTICLE IX.
The Imperial Russian Government cedes to the Imperial Government of Japan in perpetuity and full sovereignty the southern portion of the Island of Saghalin and all the islands adjacent thereto and the public works and properties thereon.
ARTICLE IX.
The Imperial Russian Government cedes to the Imperial Government of Japan in perpetuity and full sovereignty the southern portion of the Island of Saghalin and all the islands adjacent thereto and the public works and properties thereon.
b. 日露講和條約 日文版
日本國皇帝陛下及全露西亞國皇帝陛下ハ兩國及其ノ人民ニ平和ノ幸福ヲ回覆セムコトヲ欲シ講和條約ヲ締結スルコトニ決定シ之カ為ニ ..............各其ノ全權委員ニ任命セリ因テ各全權委員ハ互ニ其ノ委任狀ヲ示シ其ノ良好妥當ナルヲ認メ以テ左ノ諸條款ヲ協議決定セリ
第九條
露西亞帝國政府ハ薩哈嗹島南部及其ノ附近ニ於ケル一切ノ島嶼並該地方ニ於ケル一切ノ公共營造物及財產ヲ完全ナル主權ト共ニ永遠日本帝國政府ニ讓與ス其ノ讓與地域ノ北方境界ハ北緯五十度ト定ム該地域ノ正確ナル境界線ハ本條約ニ附屬スル追加約款第二ノ規定ニ從ヒ之ヲ決定スヘシ
日俄普茲茅斯和平條約,是由日本明治天皇和俄國皇帝「尼古拉斯二世(Nicholas II)」所主導簽訂。
3. The Japan-Korea Annexation Treaty (日韓併合條約)
signed on 22 August 1910 proclaimed (and became effective) on 29 August 1910 於1910年8月22日簽訂,於1910年8月29日公告生效。
a. 英文版
Article 1.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Korea makes the complete and permanent cession to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Japan of all rights of sovereignty over the whole of Korea.
Article 2.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Japan accepts the cession mentioned in the preceding article and consents to the complete annexation of Korea to the Empire of Japan.
b. 日韓併合條約 (日文版)
日本國皇帝陛下及韓國皇帝陛下ハ両國間ノ特殊ニシテ親密ナル関係ヲ顧ヒ相互ノ幸福ヲ増進シ東洋ノ平和ヲ永久ニ確保セムコトヲ欲シ此ノ目的ヲ達セムカ為ニハ韓國ヲ日本帝國ニ併合スルニ如カサルコトヲ確信シ茲ニ両國間ニ併合條約ヲ締結スルコトニ決シ之カ為日本國皇帝陛下ハ統監子爵寺內正毅ヲ韓國皇帝陛下ハ內閣総理大臣李完用ヲ各其ノ全権委員ニ任命セリ因テ右全権委員ハ會同協議ノ上左ノ諸條ヲ協定セリ
第一條 韓國皇帝陛下ハ韓國全部ニ関スル一切ノ統治権ヲ完全且永久ニ日本國皇帝陛下ニ譲與ス
第二條 日本國皇帝陛下ハ前條ニ掲ケタル譲與ヲ受諾シ且全然韓國ヲ日本帝國ニ併合スルコトヲ承諾ス
日韓併合條約是由日本明治天皇和大韓帝國純宗孝皇帝在有爭議之情況下所簽訂.
朝鮮総督府官制(明治43年勅令第354號)第3條には
総督ハ天皇ニ直隷シ委任ノ範囲內ニ於テ陸海軍ヲ統率シ及朝鮮防備ノ事ヲ掌ル
総督ハ諸般ノ政務ヲ統轄シ內閣総理大臣ヲ経テ上奏ヲ為シ及裁可ヲ受ク
(同條2項)
総督ハ天皇ニ直隷シ委任ノ範囲內ニ於テ陸海軍ヲ統率シ及朝鮮防備ノ事ヲ掌ル
総督ハ諸般ノ政務ヲ統轄シ內閣総理大臣ヲ経テ上奏ヲ為シ及裁可ヲ受ク
(同條2項)
有別於台灣總督府是歸日本政府管轄, 朝鮮總督府則是直隸於日本天皇.
詔書
朕惟フニ朝鮮及台灣ハ我カ統治ノ下既ニ年アリ教化日ニ洽ク習俗同化ノ実ヲ挙ケ今次征戦ノ遂行ニ寄與スル所亦尠シトセス朕深ク之ヲ欣フ
朕ハ茲ニ特ニ命シテ朝鮮及台灣住民ノ為ニ帝國議會ノ議員タルノ途ヲ拓キ広ク眾庶ヲシテ國政ニ參與セシム爾臣民其レ克ク朕カ意ヲ體シ諧和一致全力ヲ挙ケテ皇猷ヲ翼賛スヘシ
朕ハ茲ニ特ニ命シテ朝鮮及台灣住民ノ為ニ帝國議會ノ議員タルノ途ヲ拓キ広ク眾庶ヲシテ國政ニ參與セシム爾臣民其レ克ク朕カ意ヲ體シ諧和一致全力ヲ挙ケテ皇猷ヲ翼賛スヘシ
裕仁 (天皇 御璽)
昭和二十年四月一日
昭和二十年四月一日
內閣総理大臣 小磯國昭
海軍大臣 米內光政
外務大臣兼大東亜大臣 重光葵
陸軍大臣 杉山元
國務大臣 石渡荘太郎
國務大臣 町田忠治
運輸通信大臣 前田米藏
司法大臣 松阪廣政
內務大臣 大達茂雄
文部大臣伯爵 兒玉秀雄
國務大臣 緒方竹虎
農商大臣 島田俊雄
軍需大臣 吉田茂
厚生大臣 相川勝六
大藏大臣 津島壽一
1945年4月1日所頒布之天皇詔書(Imperial Rescript)
裕仁天皇感念朝鮮及台灣兩地人民為日本效命,於美軍發動沖澠戰役之L-Day當天,亦即1945年4月1日,特別頒布詔書賦予代表朝鮮及台灣住民之議員進入帝國議會參與國政之參政權。
裕仁天皇感念朝鮮及台灣兩地人民為日本效命,於美軍發動沖澠戰役之L-Day當天,亦即1945年4月1日,特別頒布詔書賦予代表朝鮮及台灣住民之議員進入帝國議會參與國政之參政權。
1. 台灣方面:
因日本憲法之完全施行而自此被正式編入日本,從原先因下關條約而為未編入之「日本皇土」轉型成已編入之「日本國土」。
2. 朝鮮方面:
裕仁天皇在詔書中同樣亦賦予朝鮮住民參政權。然而在日韓併合條約中,韓國皇帝所「完全地(completely)」且「永遠地(permanently)」讓與日本天皇之標的是朝鮮「統治權」,即「一切主權權利(all rights of sovereignty)」。大韓帝國原本是主權獨立國家,在萬國公法之拘束下,主權義務並不能隨主權權利而讓與日本。因此,大韓帝國領土之「主權」是不能也不曾讓與日本。由於朝鮮在日本統治期間並非未編入之「日本皇土」,即使日本在朝鮮施行日本憲法,也不能將朝鮮領土依「內地延長」政策編入為「日本國土」。
II. 議會君主制 (parliamentary monarchy)
A. 日本國憲法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State of Japan)
日本憲法學者榎原猛所定位之國會主義的立憲君主制度 - 國王と國會との相互関係のうえで、國會が優位の立憲君主制度。
日本國憲法是於1946年(昭和21年)11月3日公佈,於1947年(昭和22年)5月3日施行,為日本現行憲法,該部憲法也被稱為「和平憲法或戰後憲法」,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簡稱議會君主制。其主要特點是:議會是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君主是像徵性的國家元首,其職責多是禮儀性的。內閣由議會產生並對議會負責。日本依和平憲法為「議會君主制」國家,議會君主制下的君主權力受到嚴格限制,君主通常只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議會才是國家權力中心。
第一章 天皇
第一條
天皇は、日本國の象徵であり日本國民統合の象徵であつて、この地位は、主權の存する日本國民の總意に基く。
Article 1
The Emperor shall be the symbol of the State and of the unity of the people, deriving his position from the will of the people with whom resides sovereign power. 天皇是日本國及日本國民團結之象徵,其地位是源於享有人民主權之日本國民其意向。
第四條
1. 天皇は、この憲法の定める國事に關する行為のみを行ひ、國政に關する權能を有しない。
Article 4
The Emperor shall perform only such acts in matters of state as are provided for in the Constitution and he shall not have powers related to government. 天皇只能執行憲法所規定之國事,無有關國政之權能。
第七條
天皇は、內閣の助言と承認により、國民のために、左の國事に關する行為を行ふ。
一 憲法改正、法律、政令及び條約を公佈すること。
Article 7
The Emperor, with the advice and approval of the Cabinet, shall perform the following acts in matters of state on behalf of the people: 第七條:天皇は、內閣の助言と承認により、國民のために、左の國事に關する行為を行ふ。 一 憲法改正、法律、政令及び條約を公佈すること。
天皇根據內閣的建議與認可,為國民行使下列有關國事的行為:
1. Promulgation of amendments of the constitution, laws, cabinet orders and treaties. 1. 公佈憲法修正案、法律、政令及條約。
CHAPTER III. RIGHTS AND DUTIES OF THE PEOPLE
第三章 國民の權利及び義務
Article 10
The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being a Japanese national shall be determined by law. 第十條:日本國民たる要件は、法律でこれを定める。
第十條:身為日本國民之要件應依法律決定.
B. 日本在和平憲法架構內所簽訂之國際條約:
Treaty of Peace with Japan (舊金山和平條約) .Signed 8 September 1951 entered into force 28 April 1952. 1951年9月8日簽訂而於1952年4月28日生效。
a. 日文版
よつて、連合國及び日本國は、この平和條約を締結することに決定し、これに応じて下名の全権委員を任命した。これらの全権委員は、その全権委任狀を示し、それが良好妥當であると認められた後、次の規定を協定した。
第一章 平和
第一條
(b) 連合國は、日本國及びその領水に対する日本國民の完全な主権を承認する。
第二條
(a) 日本國は、朝鮮の獨立を承認して、済洲島、巨文島及び欝陵島を含む朝鮮に対するすべての権利、権原及び請求権を放棄する。
(b) 日本國は、台灣及び澎湖諸島に対するすべての権利、権原及び請求権を放棄する。
(c) 日本國は、千島列島並びに日本國が千九百五年九月五日のポーツマス條約の結果として主権を獲得した樺太の一部及びこれに近接する諸島に対するすべての権利、権原及び請求権を放棄する。
(f) 日本國は、新南群島及び西沙群島に対するすべての権利、権原及び請求権を放棄する。
第三條
日本國は、北緯二十九度以南の南西諸島(琉球諸島及び大東諸島を含む。)、孀婦岩の南の南方諸島(小笠原群島、西之島及び火山列島を含む。)並びに沖の鳥島及び南鳥島を合眾國を唯一の施政権者とする信託統治制度の下におくこととする國際連合に対する合眾國のいかなる提案にも同意する。このような提案が行われ且つ可決されるまで、合眾國は、領水を含むこれらの諸島の領域及び住民に対して、行政、立法及び司法上の権力の全部及び一部を行使する権利を有するものとする。
a. 英文版
THE ALLIED POWERS AND JAPAN have therefore determined to conclude the present Treaty of Peace, and have accordingly appointed the undersigned Plenipotentiaries, who, after presentation of their full powers, found in good and due form, have agreed on the following provisions:
舊金山和平條約是由同盟國,和施行議會君主制之日本國所簽訂。同盟國是包括47個對日交戰國,而「日本國」則是包括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
Article 1
(b). The Allied Powers recognize the full sovereignty of the Japanese people over Japan and its territorial waters.
和約Article 1(b)是基於麥克阿瑟將軍為規範日本所制定之日本國憲法架構內,國會較天皇有優勢之立憲君主制度,同盟國承認由身份為「日本人民(the Japanese people)」所組成,包括立法之國會系統,行政之內閣系統及司法之法院系統的日本政府,在日本之領土及其領海行使「全部主權(full sovereignty)」。
和約Article 1(b)是在剝奪日本天皇權力之日本國憲法Article 4-1架構內,承認日本政府之「領土治理權」,無涉日本天皇在立憲君主制國體下之「領土處分權」。
Article 2
(a.)
Japan recognizing the independence of Korea, renounces all right, title and claim to Korea, including the islands of Quelpart, Port Hamilton and Dagelet.
日本天皇依日韓併合條約第一條,對朝鮮是擁有得以衍生包括「right to territory(領土治理權、領土處分權)、title to territory(領土佔用權)以及
claim to territory(領土宣有權)」之「主權宣示(claims of sovereignty)」。
在立憲君主制國體下,日本天皇對朝鮮領土是有法理統治權,而日本政府則是有事實統治權。在「日本政府」依和約Article 2(a),承認朝鮮獨立及「日本天皇」依和約Article 2(a)放棄朝鮮統治權後,朝鮮得以回覆原本之主權國家地位,行使「主權權利(rights of sovereignty)」。
(b.)Japan renounces all right, title and claim to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大清皇帝依日清下關條約Articles 2(b)及2(c),將台灣領土永久且全權讓與二元君主制國體下之日本國後,台灣領土所有權是歸「日本天皇」而成為「皇土」,台灣領土治理權則是歸「日本政府」。日本裕仁天皇於1945年4月1日下詔書命日本政府賦予台灣人參政權,致使台灣領土因明治憲法完全施行,被編入為受萬國公法規範之日本「國土」一部份。
因此,即使日本政府依和約Article 2(b)對台灣放棄建立在「主權權利(rights of sovereignty)」上,包括「right to territory(領土治理權、領土處分權)、title to territory(領土佔用權)及claim to territory(領土宣有權)」之領土權後,對於台灣,一方面,日本國家在萬國公法拘束下,仍保有領土天賦不可變更或免除之主權義務,另一方面,日本天皇仍擁有領土所有權,是以日本國家仍保有殘存主權。
c.Japan renounces all right, title and claim to the Kurile Islands, and to that portion of Sakhalin and the islands adjacent to it over which Japan acquired sovereignty as a conquence of the Treaty of Portsmouth of September 5, 1905.
基於南樺太和北方四島除外之千島列島對日本而言,皆是拓殖地性質領土,非萬國公法架構內神聖不可分割之固有國土一部份,日本政府對其放棄建立在「主權宣示(claims of sovereignty)」上包括「right to territory(領土治理權、領土處分權)、title to territory(領土佔用權)以及claim to territory(領土宣有權)」之「領土權(territorial rights)」後,被蘇聯依「無主地先佔」原則,併為領土是有正當性。
依1855年2月7日所簽訂之下田條約第二條:
今より後日本國と魯西亞國との境「ヱトロプ」島と「ウルップ」島との間に在るへし「ヱトロプ」全島は日本に屬し「ウルップ」全島夫より北の方「クリル」諸島は魯西亞に屬す「カラフト」島に至りては日本國と魯西亞國との間に於て界を分たす是まて仕來の通たるへし
The Russo-Japanese border in the Kurile Islands was drawn between Etorofu and Uruppu. Everything north of this line was Russian, and everything south was Japanese (Etorofu, Kunashir, Shikotan and the Habomais). 千島列島日俄國界之劃分,是依得撫島和擇捉島間之中線。包括得撫島中線以北歸俄國版圖,包括擇捉島中線以南則歸日本版圖。
基於俄國於1855年承認「北方四島」是日本領土,毫無疑問,北方四島是日本天皇之皇土,同時也是萬國公法架構內,日本神聖不可分割之固有國土一部份。日本政府依和約Article 2(c),對北方四島只能放棄建立在「主權權利(rights of sovereignty)」上,包括「right to territory(領土治理權、領土處分權)、title to territory(領土佔用權)及claim to territory(領土宣有權)」之領土權。對於北方四島,一方面,日本國家在萬國公法拘束下,仍保有天賦不可變更或免除之主權義務,另一方面,日本天皇仍擁有領土所有權,日本國家仍保有殘存主權。 因此,「無主地先佔」原則並不適用於俄國對日本北方四島之佔領。
f . Japan renounces all right, title and claim to the Spratly Islands and to the Paracel Islands.
有關日本和南海諸島之關係是眾說紛紜,探討如下:
a. 日文文獻說法
昭和14年3月30日付の台灣総督府令第31號により、新南群島が大日本帝國の領土として、台灣高雄市に編入した。昭和14年台灣総督府告示第122號により、新南群島中に於ける主なる島嶼は北二子島、南二子島、西青島、三角島、中小島、亀甲島、南洋島、長島、北小島、南小島、飛鳥島、西鳥島、丸島である。
依昭和14年(1939年)3月30日總督府令第31號,新南群島為編入台灣高雄市之大日本帝國之領土。依昭和14年台灣總督府告示第122號,新南群島中之主要島嶼有北二子島、南二子島、西青島、三角島中小島、亀甲島、南洋島、長島、北小島、南小島、飛鳥島、西鳥島、丸島。
b. 漢文文獻說法
1939年4月28日,台灣總督府告示第122號宣佈「西沙諸島(平田諸島)及南沙諸島」之各島更改島名,統稱「新南群島」,編入台灣高雄州高雄市。
舊金山和平條約第二條:(b):
日本國は、台灣及び澎湖諸島に対するすべての権利、権原及び請求権を放棄する。
(f) 日本國は、新南群島及び西沙群島に対するすべての権利、権原及び請求権を放棄する。
日華台北和約第二條:
日本國は、千九百五十一年九月八日にアメリカ合眾國のサン・フランシスコ市で署名された日本國との平和條約(以下「サン・フランシスコ條約」という。)第二條に基き、台灣及び澎湖諸島並びに新南群島及び西沙群島に対するすべての権利、権原及び請求権を放棄したことが承認される。
日本政府是依上列之日本版和約條文,放棄台灣、澎湖諸島、新南群島及西沙群島之領土權。然而,問題是日本方面對「the Paracel Islands」之名稱只有西沙「諸島」、パラセル「諸島」或平田「諸島」,無中國方面稱為西沙「群島」之說法。基於日本政府之行政體系內事實上並不存在所謂「西沙群島」,在日本版和約條文中提及「西沙群島」,顯然是多餘,由此足以證明,於1939年間編入台灣高雄州高雄市之「新南群島」,其實就是南沙諸島和西沙諸島之統稱。
依臺灣總督府於1944年所出版之最後一冊統計書:「臺灣總督府第四十六統計書」,在「土地」方面明確記載:
臺灣全島 = 臺灣本島 + 澎湖島 + 新南群島
臺灣全島的極南及極西,都是高雄州高雄市新南群島。
臺灣全島 = 臺灣本島 + 澎湖島 + 新南群島
臺灣全島的極南及極西,都是高雄州高雄市新南群島。
1939年間成為「大日本帝國領土」亦即「日本天皇皇土」之新南群島,於1945年4月1日,以台灣全島一部份之地位被編入為日本國土一部份,是以受萬國公法規範。日本政府依和約Article 2(f)放棄對包括南沙諸島及西沙諸島之新南群島,建立在「主權權利(rights of sovereignty)」上,包括「right to territory(領土治理權、領土處分權)、title to territory(領土佔用權)及
claim to territory(領土宣有權)」之領土權後,對於新南群島,一方面,日本國家在萬國公法拘束下,仍保有天賦不可變更或免除之主權義務,另一方面,日本天皇仍擁有領土所有權,是以日本國家仍保有殘存主權。
Article 3
Japan will concur in any proposal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United Nations to place under its trusteeship system,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sole administering authority, .........
琉球是1879年間,被明治天皇以兼併方式所取得之「日本皇土」,及至1895年,大清帝國才承認琉球歸屬日本。日本政府在1912年(大正元年)至1919年(大正8年)間,經由參政權之賦予而完成憲法施行,陸續將包括沖繩、宮古及八重山之琉球,編入為「日本國土」一部份。
日本政府依和約第3條將琉球列島,依聯合國託管制度由美國託管,等同喪失琉球主權權利後,對於琉球,一方面,日本國家在萬國公法拘束下,仍保有天賦不可變更或免除之主權義務,另一方面,日本天皇仍擁有領土所有權,是以日本國家仍保有殘存主權,後來因琉球於1972年5月15日,美國歸還琉球列島「治理權(the administrative rights)」,得以回歸日本之法律基礎。
結論:
1、 領土主權是基於領土所有權,行使領土治理權(領土權)所衍生。
中國古典文獻之詩經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等同是施行立憲君主制。「大英國協(Commonwealth of Nations)」之「土地法(Land law)」規定:「所有土地歸皇室(all land belongs to the crown)之皇土(the imperial territory or Crown land )」原則。據此可以結論:『台灣領土之所有權(ownership)自1895年5月8日,日清馬關條約(日稱下關條約)生效以來,歸屬日本天皇之事實,從未改變。』
台灣於1895年5月8日,因日清馬關條約(下關條約)生效,成為日本天皇之皇土,而於1945年4月1日,因大日本帝國憲法完全施行,被編入為萬國公法所適用之日本國家之國土。因此,日本天皇對台灣有領土所有權,日本政府對台灣有領土治理權。而由於領土主權是基於領土所有權而行使「領土治理權」所衍生,是以日本國家對台灣有領土主權。依「自然法( Law of Nature)」,國家主權建構後,自然衍生天賦不可移轉之主權義務,而主權義務則衍生得以履行義務之非天賦可移轉之主權權利。
台灣領土之治理權,則是由日本「二元君主制國體」架構內,日本天皇委予首相所領導之日本政府。由於日本敗戰,實質握有台灣領土權之日本政府是依舊金山和平條約Article 2(b)規定,「放棄」主權(sovereignty)成份中得以衍生包括「right to territory(領土治理權、領土處分權)、title to territory(領土佔用權)及claim to territory(領土宣有權)」之主權權利,或「領土權(territorial rights)」後,一方面,日本國家在萬國公法拘束下,仍保有天賦不可變更或免除之主權義務,是以日本國家仍保有殘存主權,另一方面,台灣地位則因日本天皇仍保有領土所有權,從憲法架構內之「日本國土」,還原成憲法架構外之「天皇皇土」,因此,台灣領土依法理應歸屬天皇,而日本國家仍保有殘存主權。
2. 所謂皇民化(becoming royal subjects)是指:皇國依法令,將新領有皇土之人民歸化為效忠天皇之「皇民(the royal subjects)」。
台灣人之中,因台灣總督府於1940年2月11日之皇紀紀元2600年紀念日,所頒布之「台民改日本姓名辦法」而完成皇民化者,從此成為自願效忠天皇之皇民。因此,在明治憲法第18條架構內,依「台民改日本姓名辦法」,自願成為天皇臣民之台灣人,毫無疑問,為當然之日本臣民。
在明治憲法架構內,皇民效忠日本天皇就是效忠皇國日本。皇民是因效忠「日本天皇而效忠日本政府」。因此,日本政府縱然喪失其對台灣之管轄權,並無礙及皇民對日本天皇效忠。基於所有皇民並不因日本敗戰,改變其對天皇應盡之效忠義務,台裔皇民其在明治憲法第18條架構內之日本臣民身份,應是比照其他和裔皇民,有權利在和平憲法第10條架構內,轉型成日本國民身份,是以有恢復日本國籍以對天皇維持效忠之正當性。
3. 台灣人改日本姓名完成皇民化,表示意願成為日本皇民,向天皇效忠。及至1945年4月1日,日本天皇與政府依明治憲法之施行,將台灣編入日本後,台灣人得以在日清馬關條約(日稱下關條約)第5條架構內,成為應效忠「日本政府」,乃至應效忠「日本天皇」,成為貨真價實的日本臣民。基於原來非皇民之台灣人是因需效忠日本政府,而需效忠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喪失台灣管轄權後,以台灣人無需向日本政府效忠為由,取消台灣人日本國籍。無需效忠日本,即無持日本國籍之正當性,非皇民台灣人在台灣領土達最終地位前,在戰爭法架構內,應暫時效忠法理上因征服日本事實而握有台灣佔領權之美國總統,以換取美國保護。
4. 曾參與斡旋舊金山和平條約簽署之日本故首相吉田茂,所詮釋之台灣地位應是最為權威,其在1963年所出版之「世界與日本」書中,就台灣地位強調:「日本政府只放棄領土權利,至於其歸屬尚未決定」。正如英國女王是澳洲、加拿大及紐西蘭等大英國協之人民及政府共同效忠之國家元首。吉田首相所曾勾勒建構「日台聯邦(Union between Japan and Formosa)」或「日本聯合王國(Japanese United Kingdom)」,讓日本天皇成為日本和台灣人民及政府共同效忠之國家元首,實現日台「再統合(reunion)」藍圖,其實並無偏離舊金山和平條約Article 2(b),天皇所有權下的台灣自治之架構而有正當性。台灣人宣示效忠日本天皇,不但有正當性也是「遠離中國」之不二法門。
5. The Japanese Instrument of Surrender(日本投降書)
We, acting by command of and on behalf of the Emperor of Japan,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nd the Japanese Imperial General Headquarters, hereby accept the provisions in the declaration issued by the heads of the Governm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Great Britain 26 July 1945 at Potsdam, and subsequently adhered to by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which four powers are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Allied Powers. 日本外務大臣重光葵,受命代表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陸軍大將梅津美治郎,受命代表日本皇軍,於1945年9月2日簽署日本投降書,接受美國、中國及英國之政府首腦於1945年7月26日所發佈、隨後蘇聯也支持之波茨坦公告,該公告第8條提及:開羅宣言約定將實施及日本主權將被限制在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之島及一些我們所決定之小島。
Potsdam Declaration
(8) The terms of the Cairo Declaration shall be carried out and Japanese sovereignty shall be limited to the islands of Honshu, Hokkaido, Kyushu, Shikoku and such minor islands as we determine.
擁有台灣領土所有權之日本天皇,在日本投降書中接受波茨坦公告第8條;開羅宣言之約定將實施,意味日本天皇接受台灣「歸還」中華民國。然而,包括開羅公報、波茨坦公告及日本投降書等文件性質皆為戰後和平條約生效前之「戰時聲明(wartime statements)」,不具有條約效力,並不一定為正式和平條約所採納,這是國際法中的慣例法。
一方面,日本國家在萬國公法拘束下,法理上不允許將對台灣之主權義務讓與包括中華民國之任何方。另一方面,實際上由杜勒斯所主導之對日和約協商時,並未要求日本天皇將皇土台灣讓與中華民國,而只是在Article 2(b)中要求日本政府放棄國家主權成份中得以衍生包括「right to territory(領土治理權、領土處分權)、title to territory(領土佔用權)、claim to territory(領土宣有權)」之主權權利或「領土權(territorial rights)」。有關這一點是很多母語非英語系統國家學者解釋錯誤或不清楚的地方。
其結果是,即使日本天皇確實曾在本質為戰時聲明之日本投降書架構內,同意將台灣「歸還」中華民國,終因無國際法理可據,無法實現。
6. 「流亡在台之中國難民(exiled Chinese refugees on Taiwan)」,在法理上是中國籍,其「最終效忠(ultimate allegiance)」毫無疑問是合法之中國政府。與最終效忠是日本天皇之本土台灣人,實為風牛馬不相及的兩個團體。基於兩造其最終效忠之分歧,不具備萬國公法國家形成之條件,並非生命共同體,無模糊混淆在一起之正當性。(特別是台灣人參加中華民國體制內的選舉)
7. 基於美國政府依1952年4月28日生效之舊金山和平條約Article 23(a),為日本天皇所屬台灣領土「主要佔領權國(principal occupying power)」,至今已將近60年,尚無法讓台灣回覆正常地位,2009年11月14日,身為美軍總指揮官之美國總統歐巴馬赴日本皇宮拜會時,向日本明仁天皇深深一鞠躬,無論解讀為何,就人情義理而言,並無不當。
8、日本天皇對台灣領土是擁有「完整所有權(complete ownership)」;戰後,日本政府對台灣領土沒有「治理權(administrative rights);日本國家對台灣領土仍然保有「殘存主權(residual sovereignty)」;台灣民政府依照上列法理事實來做台灣論述的結論。
9、U.S. President Obama bowed deeply to the Japanese Emperor Akihito at the Imperial Palace on November 14, 2009.
作者:林 志昇(武林 志昇˙林 峰弘)
台灣民政府 秘書長
2011/05/15、2014/08/19
A. On Iraq
1. On July 13, 2003, the creation of the Iraqi Interim Governing Council was approved by Paul Bremer, Director of the Coalition Provisional Authority as Governor of Iraq.
2. On June 28, 2004 at 10:26 AM local time, the US-led Coalition Provisional Authority formally transferred limited sovereignty of Iraqi territory to the Iraqi Interim Government.
B. On the Ryukyus
1. The Okinawa Advisory Council was established on August 20, 1945.
2. The Okinawa Civilian Administration was established on April 24, 1946.
3. The Government of the Ryukyu Islands was established on April 1, 1952.
C. on Cuba
C. on Cuba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rst Cuban Civil administration was completed on November 25, 1898 by General Leonard Wood as the Military Governor of Santiago de Cu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