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1

台灣戰爭史回顧 (217)

台灣與澎湖的軍事佔領(Military Occupation of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國際法、戰爭法鐵則:「佔領不得移轉主權。」自太平洋戰爭末期至舊金山和平條約簽署前期間,盟軍對日本固有領土的福爾摩沙島及澎湖列島佔領計劃,探討如下:

1. 開羅會議文獻記載 

I. 1943年開羅會議期間,中華民國方面所作成之1943年11月23日晚宴會談記錄,提及:

"On Military Occupation of Japan-- President Roosevelt was of the opinin that China should play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postwar military occupation of Japan. Generalissimo Chiang believed, however, that China was not equipped to shoulder this considerable responsibility, that the task should be carried out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at China could participate in the task in a supporting capacity should it prove necessary by that time." 在軍事佔領方面--羅斯福總統認為中國應扮演戰後軍事佔領日本之主要角色。然而,蔣介石元帥認為中國並無能力承擔此重大責任,應該是在美國領導下以執行,屆時如確定有需要,中國會參與支援。

蔣介石自己承認無能力主導軍事佔領日本,他對日本台灣領土則是定位為「解放而非佔領」。故等到舊金山和平條約生效前,中華民國是在美國錯誤定位為「台灣將歸還中國」預設立場支持下,在「自日本解放而光復」架構內,治理台灣。在舊金山和平條約生效後,台灣確定不歸屬中國,中國殖民政權對於日本台灣領土處理,則是由原來政治認知中之「解放台灣」,回歸法理規定下之「佔領台灣」,在美國依反共考量而接受下,得以代理美國軍政府執行日本台灣佔領,從而還原成開羅會議期間所自我設定為「支援美國軍事佔領日本」之角色。

II. 1943年11月24日由中國方面作成,經美方幕僚轉呈羅斯福,屬「非正式提案(not as formal proposals)」,尚待討論性質之備忘錄中,提及:
Administration of Enemy Territory and Enemy-held Territories following Allied Occupation. 盟軍佔領後,對敵方所「擁有及所持有」領土之治理。

(A) On the occupation of the territory of the enemy, the army of occupation shall exercise the powers of military and civil administration. 佔領敵方所「擁有」領土時,軍政及民政管理將由佔領軍執行。

(B) On the liberation of any part of the territory of China, Great Britian, or the United States, the powers of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shall be exercised by the army of occupation; and the powers of civil administration, by the State which rightfully has sovereignty over the territory in question.
解放中國、英國、或美國原來部份領土時,軍政管理將由佔領軍執行,民政管理則將由合法擁有該領土主權之國家所執行。

台灣在日本依戰後和平條約規定而有所處分前,法理上仍是日本之合法領土,不屬中國。故中國治理台灣,只能稱是「佔領(occupation)而並非解放(liberation)」,因此,依國際法理,中國所治理的台灣應是敵方日本所擁有之領土(enemy territory),依上述(A)項之原則,軍政及民政管理將由「中國佔領軍」執行。然而,問題是:中國在美國附和下,將台灣視為被「解放」之中國領土,於是中國自我認定,治理的台灣是敵方日本所持有之領土(enemy-held territory),依上述(B)項原則,解放中國之原來部份領土時,軍政管理將由「中國佔領軍」執行,民政管理則將由「中國政府」執行。

蔣介石提供該備忘錄予羅斯福,形同中國向美國報備所設定之佔領方式。事實証明,中華民國是將台灣當作「被解放(liberated)」之中國領土,以治理。故自1945年10月25日中國開始執行台灣佔領,至1952年4月27日舊金山和平條約生效前之這段期間,中華民國政府是奉行於1943年11月24日所提出之備忘錄(B)項原則,為由美國所認可之佔領計劃,並非代理美國軍政府執行台灣佔領。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平條約生效後,台灣確定不歸屬中國。由於和約Article 23(a)規定美國為日本之主要佔領權國,中國殖民政權因此得以在美國接受下,代理美國軍政府執行日本台灣佔領,至今並無設立「台灣民政府」之概念和打算。美國當局深諳戰爭法,然而從未對中國殖民政權之佔領作為有所「糾正」,殊屬遺憾。 

2. 美國國務院外交檔案之記載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參謀長聯席會議致國務卿 

A. May 14, 1944 (1944年5月14日) Enclosure (附件)

Assumptions for Planning for Civil Affairs for the Period of Military Occupation 在軍事佔領期間民政事務之假想計劃。

13. In the Pescadores, Loochoos (Nansei), and such other small islands in the general vicinity of the Bonins and Formosa, as may be under military control, civil affairs administration shall b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Navy. 可能在軍事控制下之澎湖列島、琉球列島(南西諸島)以及小笠原諸島和福爾摩沙島概括周邊之小島,民政事務管理將是美國海軍之責任。

14. The responsibility for over-all planning for civil affairs administration in Formosa will remain with the Navy. Such plans, however, will recognize that in practice the administration of civil affairs in Formosa to a large extent will be delegated or otherwise assigned to and performed by the army. 整體規劃福爾摩沙島民政事務管理之責任將歸海軍。然而必須承認,這些在福爾摩沙島之民政事務管理計劃,實際上相當大的程度是將被委任,不然就是將被指定予陸軍執行。

B. May 27, 1944 (1944年5月27日)

This will acknowledge and thank you for your letter of May 14, ............... 來信收到並感謝您5月14日之信函。

13 and 14. These paragraphs indicate a possibly different treatment for the Pescadores and Formosa. Administratively, the Pescadores are part of Formosa and it would seem logical that under military government this unity should continue.
13及14此兩段指出澎湖列島和福爾摩沙島可能會有不同之處理。行政上,澎湖是福爾摩沙之一部份,在軍政府下應維持合為一體,似乎是較有道理。

C. June 7, 1944 (1944年6月7日)

The reasons which caused the Japanese to incorporated the Bokoto or Pescadores into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Formosa would have no bearing upon the situation in the event of the occupation of these areas by the United States forces. During the period of occupation by U.S. forces, the civil affairs problems which are likely to arise in the Pescadores are completedly different from those to be expected in Formosa.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therefore, see no reason why the military government of the Pescadores and Formosa should necessarily be united, though the presently accepted planning assumptions would not prevent this union if it were found advisable by the U.S. commander. 致使日本將澎湖併入福爾摩沙行政體系之理由,和美國佔領這些地區時情況並無關連,在美軍佔領時期,在澎湖所可能發生之民政事務問題,和預期在福爾摩沙所可能發生者是完全不同。因此,如果美國指揮官認為適當,目前所採納之假想計劃,並不排除此結合。儘管如此,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沒有理由澎湖軍政府和福爾摩沙軍政府應有必要統一。

美國國務院1944年5-6月間之外交檔案可得知:

a. 美國海軍原擬攻打福爾摩沙及澎湖,並計劃在澎湖由「美國海軍」設立軍政府以執行佔領,而在福爾摩沙則由「美國陸軍」設立軍政府以執行佔領。

b.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福爾摩沙和澎湖情況完全不同,應各別設立軍政府以執行佔領。

c. 美軍如果認為對行政上是一體之「福爾摩沙和澎湖」,執行各別佔領並無不當,對「日本內地和日本內地延長之台灣」執行各別佔領,也就是正常。盟軍對「日本本土」、「日本琉球」和「日本台灣」各別佔領,無涉主權分離。

3. 盟軍最高統帥一般命令第1號之記載 

依1945年9月2日所頒布之盟軍最高統帥一般命令第1號(SCAP General Order No. 1 issued on September 2, 1945):

a. The senior Japanese commanders and all ground, sea, air and auxiliary forces within China (excluding Manchuria), Formosa and French Indo-China north of 16 north latitude shall surrender to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上級日軍指揮官應向蔣介石元帥投降之地區,包括福爾摩沙而無提及澎湖。

美國軍方一方面認為福爾摩沙和澎湖應各別設立軍政府以執行佔領,另一方面,卻又認為佔領福爾摩沙就是佔領澎湖,認知上前後並無一致性。1945年4月1日被日本政府正式編入為國土一部份之福爾摩沙和澎湖,無論對美國或中華民國而言,兩者都是「敵方領土(the territory of the enemy)」。無論是美國或中華民國軍隊登上日屬福爾摩沙島和澎湖列島,設立「軍政當局(military administration)和民政當局(civil administration)」,在戰爭法架構內, 皆應被定位為「佔領日本台灣」,斷無被定位為「解放中國台灣」之理由。

台灣民政府是舊金山和平條約Article 23(a)架構內,主要佔領權國美國依照所承認之「戰爭法」,在福爾摩沙島和澎湖列島被佔領地所必須以「親自或委任」方式,為被佔領方「本土台灣人(the people of Taiwan)」設立之「民事政府(civil government)」。對於日本台灣之佔領,無論是由美國軍政府「親自(as principle)」或是由中國殖民政權「代理(as agent)」執行,依戰爭法皆需在日本台灣被佔領地,協助本土台灣人設立「台灣民政府(Taiwan Civil Government)」,以履行「佔領義務」。 

台灣關係法架構內本質為中國殖民政權之台灣治理當局,至今所扮演的角色仍是「支援美國軍事佔領日本台灣」。在戰爭法架構內,直屬美國總統之美國國防部有責任督促台灣治理當局體制內,本質為中國民政當局(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之台灣省政府「設立(establish)台灣民政府」。而不是一味配合美國國務院所運作之「巧妙模糊(masterful ambiguity)」策略,任令台灣治理當局鵲巢鳩占以「取代(substitute)」台灣民政府,這個訴求,一直是本土台灣人內心深處的痛。
作者:林 志昇(武林 志昇˙林 峯弘)
台灣民政府 秘書長
2011/08/22 出論 2013/11/11 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