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下院(the House of Commons)議員Eric Fletcher,曾就有關台灣未來(Future of Formosa)問題,請教英國外交部,而在1950年7月26日所收到之回函中,代理外相kenneth Younger稱:" Formosa is still de jure Japanese territory, and there is no Government of Formosa as such."
台灣仍是法理日本領土,而並無福爾摩沙政府。而且Eric Fletcher議員曾在1950年7月27日,發表於泰晤士報(the Times)文章提及:
"Pending such a settlement (the prospects of which are unhappily
receding) there can be no doubt of the right of America to preserve and protect the statu quo in Formosa.「在依對日和約決定台灣未來歸屬以前(其前景是不樂觀地倒退),美國毫無疑問有權力維持及保護在台灣之現狀」。
在對日和約簽訂前,英國方面所認知之台灣現狀為:
1. 法理主權仍歸屬日本。事實是,縱然是蔣介石所感恩之麥克阿瑟將軍,也曾在1951年5月5日國會聽證會中,稱:「法理上,台灣仍為日本帝國之一部份(Legalistically, Formosa is still a part of the Empire of Japan)」。
2. 美國是日本征服國,依戰爭法「征服權」,對包括台灣之日本領土,有佔領權。
3. 蔣介石在台灣所建構只是中國殖民政權,是流亡體制,是在「盟國同意及美國保護下」,暫時性之治理當局(provisional administration),並非真正的台灣政府。
1950年12月13日,美國國務卿行文給國防部長(Marshall),附件A提及:
The United States proposes a treaty with Japan which would end the state of war, restore Japanese sovereignty and bring back Japan as an equal in the society of free peoples. As regards specific matters, the treaty would reflect the principles indicated below:
3. Territory.
(a) Independence of Korea would be recognized;
(b) the Ryukyus and Bonin Islands would be returned to Japan provided that the provisions of any military security agreement apply to these territories in the same manner as to Japan proper;
(c) the de facto status of Formosa would be recognized pe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conditions of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area as make possible a de jure settlement.
美國提議和日本簽訂和約,以結束戰爭狀態,讓日本得以恢復主權,及以平等地位重回自由人民之社會。至於具體事宜,條約會考量下列原則。
3. 領土方面
(a) 會承認朝鮮之獨立。
(b) 如果適用於日本本土之任何軍事安全協議條款,也同樣適用於琉球及小笠原群島,則該領土會歸還日本。
(c) 該地區之和平穩定形勢有所進展以前,會將台灣「事實地位」認知為「所可能之法理決定」。
1951年1月12日,Dulles特別助理John M. Allison,於會談備忘錄中提及:
.....,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treaty would follow these general lines:
1. It would formally end the state of war between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which adhered to the treaty and Japan.
2. It would restore full sovereignty to Japan.
3. .......
4. As regards territory, the treaty would require Japan to renounce all interest in Korea,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and to accept a United Nations trusteeship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s administering authority over the Ryukyu and Bonin Islands. ......
....., 建議條約大致之方針為:
1. 應該會正式結束日本和參與簽約盟國間之戰爭狀態。
2. 應該會恢復日本主權。
3. .......
4. 領土方面,條約會要求日本放棄,其在朝鮮和台灣之一切勢力,及接受美國治理,在聯合國託管下之琉球及小笠原群島。本項條文中,所要求日本放棄之「interest(單數)」,其意為具不可數性質之「影響勢力(power of influence)」。
1951年11月22日,美國駐法國大使Bruce從巴黎致國務卿密電,提及:
The secretary commented that we were thinking in terms of a treaty or agreement which recognized the realitie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sts position. 國務卿稱我方正在研擬條約或協議,以承認國民政府實質狀態(當時已流亡)。
1990年6月28日,中國人民日報由伍修權所撰寫「四十年前的聯合國之行」,文中,值得探討之重點為:
1. 美國國務院特別顧問Dulles,是以反共反華最著稱,是頑固敵視中國人民之美國代表。
2. 伍修權於1950年11月28日,下午在聯合國安理會演說中是引用1943年「開羅宣言」,1945年「波茨坦公告」以及1950年1月間,杜魯門關於
「台灣屬於中國」之言論,用以駁斥美國所散佈之「台灣地位未定論」。
3.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Warren Austin,回應稱:美國未曾侵略中國的領土。
4. 1950年11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否決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提出:「美國侵略台灣案(Complaint of armed invasion of Taiwan (Formosa)」。
5. 1950年12月7日,聯合國大會委員會表決,將中國提案予以擱置辯論(to suspend debate),而相對地,則是將美國所提出「中國侵略朝鮮案」(Intervention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Korea)列入聯合國大會議程。
以上之歷史事實檔案,可以推論如下:
A. Dulles除了堅決反共,讓台灣得以不致淪入共產中國外,也費心為台灣未來地位佈局,實在值得本土台灣人紀念,以感恩。
B. 美國在共產中國介入韓戰前,確實是擬依開羅會議所協議之戰爭聲明,將台灣移轉予中國。然而,由於共產中國介入韓戰,是構成「干涉朝鮮」,而被聯合國大會列入議程討論,致使美國和代表中國之蔣介石在開羅所達成之「政治交易」破局,造成美國無需再受開羅協議所拘束,應是中國始料所未及。
C. 交戰國間,在戰後經由和平條約簽訂,結束戰爭狀態(the state of war)。和平條約生效後,因戰爭已正式結束,所有原來和戰爭過程有關之聲明、宣言、公報、公告、及投降書,其效力因「歸零」而成為無效。舊金山和平條約架構內之日華台北和約生效後,開羅公報即走入歷史,任何中國人(PRC/ROC)不得再根據,已成為歷史檔案之開羅公報,而宣示台灣主權。
D.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一九五零年,向聯合國所提出「美國侵略台灣案」,但是被聯合國大會「擱置辯論」,並未被列入議程。因此事實上,聯合國大會從未針對台灣歸屬問題,有過辯論或表決。
E. 美國並無打算在舊金山和平條約裡,決定台灣之法理未來地位(de jure future status),日本在和約生效後,恢復為主權國家,同時也恢復對其國土一部份台灣之「主權義務」,但是仍然不能恢復行使「主權權利」,因此,日本只是喪失其在台灣之影響勢力(interest)。有如民法中的「被禁治產」,當然其所有權並無被移轉。可見台灣之「法理目前地位(de jure present status)」當然仍是維持不變(remain unchanged)。舊金山和平條約已經確定:台灣既不歸屬共產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當然也不歸屬流亡中國(中華民國)。
F. 美國雖已無意將台灣之「法理未來地位(de jure future status)」,歸屬蔣介石中國殖民政權。然而,基於務實考量(for practical purposes),只得將台灣之事實目前地位(de facto present status),當作是法理未來決定(de jure future settlement),以巧妙模糊(masterful ambiguity)之方式處理台灣地位。
G. 日本是同意美國在琉球建立軍事基地,其條件是美國必須將琉球歸還日本。而現在,琉球歸還日本後,卻要求美軍基地移設至縣外,是「過河拆橋」,有違反當初協定,當然會惹惱美國,將會拒絕搬離。同樣情況,代表中國之蔣介石,是當初承諾:中國不擴大領土版圖,或控制其他殖民地化國家等條件,以交換美國保證台灣歸還中國。共產中國,因介入韓戰而干涉朝鮮,其違反承諾,致使美國決定撤銷台灣歸還中國保證。
H. 有關「台灣國際地位」正確說明如下:
1. 目前
a. de jure present status:法理目前地位,由日本「擁有」。
b. de facto present status:事實目前地位,由中國殖民政權「持有」。
2. 未來
a. de jure future status :法理未來地位,尚未決定。
b. de facto future status:事實未來地位,尚未決定。
因此,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精確說法是:「台灣目前地位是已定,而未來地位則是尚未決定」。
1972年2月22日,尼克森和周恩來密談五項原則,包括「美國承認台灣是中國之一部份」,以及「美國盡力阻止日本勢力進入台灣」。可是,在舊金山和平條約架構內,美國身為征服日本之「主要佔領權國」,依國際法則,既不可將台灣主權移轉予本土台灣人,或是承認台灣獨立,也不可移轉予中國人,或是承認台灣是中國之一部份,然而,可依和約之領土處分方針,阻止日本勢力進入台灣。 所以,逆向思考,身為日本征服者之美國,就日本依本土台灣人在萬國公法架構內,訴求「台灣自治」,可以比照琉球模式,提出協商,是完全可依照美國對台灣之佔領權利,代為履行日本對台灣之主權義務,使台灣地位正常化,成為唯一選擇。(全文完)
作者:林 志昇 (武林 志昇˙林 峯弘)
台灣民政府 秘書長
2010/04/24初稿 2013/10/14再論
台灣民政府 秘書長
2010/04/24初稿 2013/10/14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