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5

台灣戰爭史回顧(73)

台灣戰爭史回顧(73)

近年來,中國、越南、菲律賓、日本和印度都擺出全面介入南海姿態,並得到美國的實際呼應。表面上,日本和印度好像是來蹚渾水,但利害輕重大不相同,特別是日本,早在大日本帝國時候的日本台灣高雄州就已經宣布過南海正名為:新南群島,並且一一給各島嶼命名。

相較爭執的各國而言,日本如果恢復在南海的「擁有」,那簡直是日本的「生死利益」。日本位於東北亞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東海有個「獨島(竹島)」和韓國還沒有解決,北邊與俄羅斯在「北方四島」的問題上懸而未決,西邊跟中國和韓國都還有歷史遺留的領土爭議,這些固然是和日本二次大戰所造成的民族情感有關,特別是與中國在東海釣魚台(尖閣群島)還有地緣戰略利益矛盾;在東邊,日美同盟看似緊密,但美國畢竟是唯一對日本投放過原子彈的國家,雙方從未建立起真正的信任。考慮到日本是個資源極端匱乏的國家,而南海是日本走向世界的必經之地,那麼,日本對南海的戰略利益需求不言而喻。重大戰略需求才會產生結構性戰略矛盾。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日本在20世紀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今天,儘管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日本所處的這種地緣政治困境,及日本企圖擺脫這種困境的原因,至今和實現路徑仍未改變。

現在日本借口遏制中國「強硬主張」要再次進入南海,並且得到菲律賓、印尼等國響應,其實這對南海國家而言,無異於「借力使力」,誰都知道,日本要進入南海的前提條件是:「需要一系列島嶼做跳板,而台灣就是其中的第一站」。為此,長期以來,日本並沒放棄對台灣的「恢復管轄」。儘管在1972年《中日聯合公報》,日本只承認台灣不是日本政府直接管轄,但也從沒有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的,實際上,是日本為再進南海預埋伏筆;假設未來日本在台灣立住了腳,那接下來必爭的第二塊海上跳板就是菲律賓。

具有歷史意味的是:為這次日本南行拉開南海之門的,恰恰就是當年太平洋戰爭中的第一個被大日本帝國佔領過的國家菲律賓。二戰後在遠東建立的雅爾達密約,對東南亞國家來說,是保障共產制度進入亞州地區。這個「密約」主張將台灣主權交還中國,這是違反國際法的主張,其作用固然是想遏制當時強大的大日本帝國進入南海,而該「密約」的法律保障即日本的「和平憲法」。所幸,現在「和平憲法」已近名存實亡,而部分東南亞國家又採取機會主義外交,主動為日本打開南海之門,結果就是在保證遠東地區和平的「雅爾達密約」上打開了缺口,這對東南亞國家來說,真是「不幸之大幸」。

相對於日本來說,印度介入南海事務充其量只是在凑熱鬧。印度洋而非南海才是印度國家安全的命根子。看一眼印度洋地圖中的美國迪哥加西亞海軍基地,再看看世紀初阿富汗、伊拉克戰爭的結局就明白,目前印度遠未達到控制印度洋的地步。更不用說,印度在北方還受到陸地國家(中國)力量的牽制。印度高調介入南海,充其量只是1902年英國拉攏日本,牽制俄國的外交策略的模仿,目的是為從東部牽制中國,本身對南海政治沒有實際的戰略價值。很難理解,在家門口守著波斯灣的印度對南海的油氣資源會有特殊需求。相比之下,日本整個生命線依托於南海,而在歷史上又對台灣有過實際控制。未來如果日本扶植「台灣(民)政府」勢力上台,接踵而至的,將會是整個東亞的「繁榮與幸福」。

作者:林 志昇(武林 志昇˙林 峯弘)
台灣(民)政府 秘書長
201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