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3

台灣戰爭史回顧 (189)

遠離中國(2)(Keep Away From China)軍事佔領不是瓜分、併吞或交換。開羅會議期間,蔣氏顧問史迪威Stilwell將軍,配合對日本作戰所需,依附中國人對台灣宣示擁有之說詞,無視台灣依1895年所簽訂馬關條約,已割讓予日本之事實,而錯誤將台灣列入中國戰區,事實誤導台灣是日本佔領下之中國領土。 再加上麥克阿瑟主張不攻打台灣本土之策略,更是讓中國稱台灣屬中國戰區具正當性,影響了日本投降後,中國對台灣之佔領心態和方式。

1943年11月24日,中國政府作成屬非正式提案(not as formal proposals)(尚待討論)備忘錄,轉交羅斯福總統,其中提及:Administration of Enemy Territory and Enemy-held Territories following Allied Occupation.盟軍佔領(台灣)後,對敵方(日本)所擁有及所持有領土之管理方式:

(A) On the occupation of the territory of the enemy, the army of occupation shall exercise the powers of military and civil administration.佔領敵方(日本)所擁有領土(台灣)時,軍事武力及民政管理,將由佔領軍執行。
(B) On the liberation of any part of the territory of China, Great Britian, or the United States, the powers of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shall be exercised by the army of occupation; and the powers of civil administration, by the State which rightfully has sovereignty over the territory in question. 解放中國、英國、或美國之任一部份領土時,軍事管理將由佔領軍執行,而民政管理,則將由合法擁有該領土主權之國家所管理。

由中國備忘錄看來,台灣在日本依戰後和平條約之規定,而有所處分前,法理上仍是日本所有,而非中國合法領土。因此,中國管理台灣,只能稱是佔領(occupation),而並非解放(liberation),這是明顯的狀況。依上述,中國政府自己所提(A)項之原則,當中國佔領敵方(日本)所擁有之台灣領土時,軍事及民政管理將由中國佔領軍執行。然而,基於中國在美國默許下,非依法理,而將台灣視為被解放(liberation)之中國領土,依上述(B)項原則,解放中國之任一部份領土時,軍事管理將由中國佔領軍執行,而民政管理則將由中國政府執行。

蔣介石提供該備忘錄予羅斯福,形同中國向美國報備,期將設定之佔領方式。
但是事實証明,中華民國是將台灣當作被解放(liberated)之中國領土,而執行軍事佔領。故自1945年10月25日,中國開始執行台灣軍事佔領,至1952年4月27日舊金山和平條約生效前,在這段期間內,中華民國政府是依照於1943年11月24日所提出之備忘錄(B)項原則,但是,由美國所認可之軍事佔領計劃,並非由中國代理美國軍事政府,執行台灣軍事佔領。因此,無論是依(A)或(B)項原則,中國人所執行之軍事佔領,並無設立「在地民政府」之概念和意圖, 然而,深諳戰爭法之美國,卻從未對中國方面佔領觀點,有所「糾正或制止」,在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平條約生效後,和約確定台灣不歸屬中國,而且和約規定美國為日本和台灣之主要佔領權國,中國殖民政權因此得以在美國接受下,代理美國軍事政府執行日本台灣佔領,這就是造成現今流亡中國政府盤踞台灣的因緣。

中華民國政府1943年11月23日晚宴會談記錄中,曾提及:
"On Military Occupation of Japan-- President Roosevelt was of the opinion that China should play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postwar military occupation of Japan. Generalissimo Chiang believed, however, that China was not equipped to shoulder this considerable responsibility, that the task should be carried out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at China could participate in the task in a supporting capacity should it prove necessary by that time." 軍事佔領方面--羅斯福總統認為中國應扮演戰後軍事佔領日本之主要角色。然而, 蔣介石元帥認為中國並無能力承擔此重大責任。應該是在美國之領導下以執行佔領,屆時如確定有需要,中國會參與支援。

蔣介石承認無能力主導軍事佔領日本,然對日本台灣領土卻是定位為「解放而非佔領」,故及至舊金山和平條約生效前,中華民國是在美國「台灣將歸還中國」之預設立場支持下,從日本手中使用「解放及光復」架構以治理台灣。舊金山和平條約生效後,台灣已經可以確定不歸屬中國。而中國殖民政權對於台灣領土,則還是錯誤定位為政治面之「解放」,而非法理面之「佔領」,甚至在美國「反共」考量下,接受任務,得以轉型,事實代理美國軍事政府執行台灣佔領,應該真實還原原來「支援美國執行軍事佔領日本」角色之面目。實際上,對台灣之佔領,無論是美國軍事政府親自(as principle),或是由中國殖民政權代理(as agent)執行佔領,依戰爭法,佔領不能移轉主權原則,都應該在日本台灣領土佔領地,協助本土台灣人設立「台灣平民政府」,履行佔領義務。

以上分析可得知:開羅會議其間,確實是由於對判定台灣地位之相關法理,及歷史有所曲解,而孕育出「台灣問題」;而其法理原點就是:美中兩國將在開羅會議期間,將尚未編入為日本國土一部份之台灣,視為日本自中國所「竊取」之領土。表面上,由於定位為「因偷竊而取得」,故「當然得歸還」,然而,實際上,針對所謂「台灣歸還中國」理由,是存在羅斯福和蔣介石兩人間的交易,是一筆為世人所忽視之「有條件的政治交易」。請看:

在"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PLOMACY IN ACTION"有關開羅會議資料的"The Cairo Conference, 1943",其中提及:

"At the series of meetings in Cairo, Roosevelt outlined his vision for postwar Asia. He wanted to establish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one of his Four Policemen. ..... Roosevelt hoped to prevent the British and the Russians from using postwar instability to increase their presence in Asia, and he advocated for Indochina to be established as a trusteeship instead of returned to France after the Japanese defeat. To secure this future, he sought a commitment from Chiang Kai-Shek that China would not try to expand across the continent or control decolonizing nations, and in return, he offered a guarantee that the territories stolen from China by Japan including Manchuria, the islands of Taiwan and the Pescadores Islands would be returned to Chinese sovereignty." 開羅之系列會議中,羅斯福為戰後之亞洲勾勒願景。他要讓中華民國成為其四大警衛之一。..... 羅斯福希望能阻止英俄兩國,利用戰後不穩定之情勢,擴展其在亞洲勢力。他倡導在日本敗戰後,託管印度支那,以取代回歸法國。為確保此未來佈局,他提供給中國,得以收復其被日本所竊取,包括滿州及台灣領土之保証,以換取蔣介石回報,讓中國不擴大領土版圖,或控制其他殖民地化國家之承諾。

所以,由美國國務院所披露有關開羅會議資料可知,美國和英法俄之所謂「盟國」其實也都是各懷鬼胎,而勾心鬥角。美國在自己國家利益考量下,運用腐敗之中國為棋子,以阻擋其他盟國在亞洲之利益,而台灣便是在此詭譎國際情勢下,成為二次大戰後最大之受害者。

蔣宋美齡在1943年11月26日開羅會議結束後,隨即寫信羅斯福,提及:
"...... the Generalissimo wishes me to tell you again how much he appreciates what you have done and are doing for China. When we said goodbye to you this afternoon, he could not find words adequately expressive to convey his emotions and feelings, nor to thank you sufficiently for your friendship." 元帥(蔣介石)希望我再次告訴您,他非常感謝您,目前正為中國所做的事,今天下午和您道別時,他對您的友誼,真可說是感激得不可名狀。

以上是蔣介石透過蔣宋美齡,親筆信感謝羅斯福,惠中國良多,可知羅斯福對蔣介石確實是恩重如山,致使台北市有以羅斯福為名之路以茲紀念,然,相對地卻是致使本土台灣人因「台灣被出賣(Formosa betrayed)」,至今尚淪於「政治煉獄(political purgatory)(美高院用語)」中。

美國羅斯福總統秘書(Early)於1943年12月2日,致電總統特別助理(Hopkins)提到:
"Cairo communique enthusiastically received throughout country. Great praise jubilation prevails all quarters. This despite premature release by Reuters in dispatch under Lisbon dateline of virtually complete story of Cairo conference almost twenty-four hours before official communique was released thus most unfortunately discounting communique ......." 電報內容得知,儘管路透社基於里斯本換日線,較官方公報提前約24小時發佈開羅會議真正完整之報導,致使公報效果不幸被打折扣,但是美國方面是熱烈歡迎的,而舉國褒揚。因此,可以說,當時就美國人民對中國及台灣之認知,是樂見台灣之歸還中國,然,其所依據的,竟只是在開羅會議後,所擬而為會議報告性質之公報,這是「政治操作」,沒有「法理」根據。

中華民國政府1943年11月23日,晚宴會談記錄提及: 
"On Korea, Indo-China and Thailand-- President Roosevelt advanced the opinion that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reach a mutual understanding on the future status of Korea, Indo-China and other colonial areas as well as Thailand. Concurring, Generalissimo Chiang stressed on the necessity of granting independence to Korea. ....."
在朝鮮、印度支那以及暹邏方面--羅斯福總統提出意見,就朝鮮、印度支那以及其他如殖民地區,和暹邏之未來地位,中國應和美國達成共識。蔣介石同意,強調應讓朝鮮獨立。.....

將中華民國方面所作成之晚宴會談記錄,和前述美國方面所披露之開羅會議資料,對照之下,可以認定美、中兩國是透過有條件之「利益交換」,企圖出賣台灣利益,卻達成會談記錄中所稱之共識(mutual understanding)。

Telegram from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United States Mission at the United Nations 
CONFIDENTIAL WASHINGTON, December 5, 1950

"Subject is Question of Formosa in GA. When item comes up for consideration in First Committee, USDel should suggest postponement of consideration of this item until the sixth session, of the Assembly.
US Rep might refer to statement by Dulles of November 15, 1950 in First Committee and point out that situation created by increased Chinese Communist intervention in Korea which was the reason for our suggestion for putting this item to a later place on the agenda has, now assumed critical character."
1950年12月5日,美國國務卿致美國聯合國代表團密電提及:
事關在聯合國總會之台灣問題。當該案在第一次委員會被提出討論,美國代表團應該建議將該案之討論延至總會第六會期。 美國代表團可參考Dulles於1950年11月15日,第一次委員會聲明,指出中國共產黨擴大介入韓戰,所造成之侵略形勢,建議將該案延後提審之理由,中國應為當今之危機負責。

中國在1950年11月1至4日間打敗美軍,贏了在北朝鮮之雲山戰役,加上中國之日益擴大介入韓戰,致使美國自1950年11月15日起,逐漸調整其原先有「將依開羅協議歸還台灣予中國」之政策,最後逆轉成「不須依開羅協議歸還台灣予中國」,而在1951年9月8日所簽訂之對日和約中正式確認。

分析可確知,開羅會議所提及「台灣歸還中國」,只是局限於蔣介石之中國「承諾(commitment)和羅斯福之美國保證(guarantee)」,所達成「有條件」政治交易。蔣介石流亡台灣後,完全喪失提供美國任何中國承諾之立場,而中國真正領導人毛澤東所領導共產中國,原本就不受蔣介石提供美國「不擴大領土版圖或控制去殖民地化國家」承諾所約束,介入韓戰。也是蔣介石流亡中國在台灣無法延續提供美國之中國承諾,而毛澤東之共產中國,則是違反蔣介石對美國提供之中國承諾,基於「政治對價關係」已經不成立,杜魯門拒絕履行羅斯福所提供予蔣介石「台灣歸還中國」之保証,是完全具有正當性,這才是「開羅會議」失效的真正原因,不是仿間所提「開羅會議沒有簽字」或是其他理由。(待續)
作者:林 志昇 (武林 志昇˙林 峯弘)
台灣民政府 秘書長
2010/04/22 初稿 2013/10/13 再論